時局艱困,許多報社苦撐待變,思索如何開拓財源,使得電子報付費議題自九○年代擱置後又逐漸浮上檯面,未來免費電子報也許不再是理所當然之事。
美國皮尤研究中心(Pew Research Center)「卓越新聞計畫」(Project for Excellence in Journalism)昨天發布的報告建議,報業若要在利潤空間越來越少的市場中生存,可以參考亞馬遜網路書店模式,或考慮類似有線電視的付費模式。
該報告指出,應避免傳統的侵入式、彈出式廣告,強迫讀者點閱。建議仿效亞馬遜書店在新聞網站上建立線上購物城,並提供小企業與當地相關的搜尋網路,以開發商機。
另一種類似有線電視的模式是,在月付上網費中包含一筆瀏覽新聞相關網站的費用。卓越新聞計畫主任羅森斯迪爾說:「公眾討論的焦點都放在小額付費方式(micropayments),但我們認為其他模式更可行。一上路就先付費,而不要每五十英尺就停車繳費。」如此閱讀過程可更為順暢,不必每讀一篇新聞就得付費一次。
此外,新聞網站可以針對特定專業人士提供報導,內容必須即時深入,以吸引分眾讀者。
該報告還指出,電子報要積極設想與Google和Yahoo搶食網路廣告市場大餅。
其實電子報付費機制並非新鮮話題,早在九○年代就不再談論了。當時大多數報社都寧可用免費內容招徠讀者,再以這數字吸引廣告主的大筆資金。
現在大多數讀者都已習慣閱讀免費電子報,突然要求收費恐會造成讀者流失,這意味報社要損失占總收入約一○%的線上廣告金。然而這種模式還是有成功之例,最著名的便是《華爾街日報》。 專家表示,若要複製這種成功經驗,報社之間必須彼此合作。
不過這也是最難克服之處,九○年代曾有過這樣的合作關係,最後還是因為談不攏而土崩瓦解。EW Scripps報業集團總裁波恩認為,報社除了廣告收益之外,還必須設法從新聞本身創造經濟價值。該報告指出報社「需要多方尋求收入來源」,而且「沒有任何方式是萬靈丹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