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3月18日

動腦》兌換行銷大解密

來源:動腦 檢視原文
為什麼消費券是一項失敗的經濟政策?而兌換行銷,是各業者經常使用的促銷手段,要在什麼時機發放,又該掌握哪些使用的要點,才是明智之舉?

(Brain.com 2009年3月394期動腦雜誌)消費券政策到底能否有效提高消費力,刺激經濟復甦,實在不得而知,且留待經濟學家事後研究。雖然我一直認為政府愈干預,經濟復甦愈慢,而發放現金券是失敗的經濟政策。

  但作為行銷實務案例,台灣消費券政策是一個完整的兌換券(redemption coupon)實務執行個案,每一個成敗的關鍵要素,值得從事行銷實務工作者參考及反思。執行一個活動,如果參與者踴躍。樂觀者看見人潮湧現,會說:這手段顯然是對的,必定要盡快再做一次。而審慎者會說:先核算最後的實際收益,再做決定。
 
兌換花樣多 目的大不同

  先給予目標好處,然後等待目標的雙倍以上付出,是一種普遍的行銷手段、兌換策略,可稱為兌換行動(redemption)。

  一般商家執行兌換行動,有下列幾種模式:

一、 無條件兌換禮品:免費換領,換完即止。目的是譁眾取寵,吸納人流,製造噪音(noise), 及提升品牌知名度。

二、有條件兌換禮品:指定購買某品牌產品,就可低價或免費換領指定禮品。目的是綑綁利益以便促銷,例如:買麥當勞兒童餐,可換領迪士尼小玩具,消費者為了收集完整系列,於是增加購買兒童餐的次數。

三、無條件折抵現金:所謂現金兌換券,可無條件抵現金消費,但不能換現金,通常有效使用期限極短,目的是每次在結帳時,提供無條件現金券,鼓勵再次光臨,愈快愈好。

四、有條件折抵現金:消費滿指定金額才可以行使,等於變相打折。
 
成功有原因 時機最重要

  在商言商,所有行銷活動最後目的,就是多做生意,成功條件在於:有很多人為「好處」而來,參與兌換的活動;以及消費者最後付出更多金錢購買商品。

  失敗的因素是,很多人拿了好處,卻沒有相對付出更多。原因在於:

一、 以上兩個的成功條件,並沒有明確的束縛關係(你必須付出更多才能享用消費券)。

二、時機錯誤。例如:消費券的派發期是,今年一月十八日,農曆年前一週,本來就要花得比平常多,所以事後民眾沒有因為消費券,而多想花費的念頭,那已經被「過年要買一些年貨,消費券正好補貼」給取代了。
  
  大部分商家都知道:在需求高漲的旺季,如果所有客戶都必須要買。例如:旅遊旺季,大家都爭相買機票出國。這時提高折價優惠,並不能爭取更大的收入,反而減少優惠可以提高利潤。
  
  在全民消費的旺季(農曆年前一週)發放現金券,可收「刺激消費的成效」是最低的。如果真的要發放消費券而期望刺激消費,最佳時機應是進入旺季前。如:農曆年前六至八週、年終、天氣轉寒、過新年,消費券等因素,或許有助「消費起跑」,民眾消費意欲被提早了,非必需品的消費就會增加,到農曆年前還是要買大量必需品和禮品,而消費券已經消化得差不多了,非要掏自己腰包,結果愈買愈多。因此,挑錯了時機,如九牛之力,只得一毛之效。
  
  消費券一天內發出九成多,民眾反應顯然是踴躍的,是正面的接受態度。但這只顯示民眾對現金的急切渴求,成功過了第一關。但這不代表消費欲的高漲,民眾會花出雙倍以上的錢。即使時間是九個月,平均每個月多花八、九十億,或每人每月多花400元(因此每月使用消費券的400元,是政府給的錢。之後多花的錢,才是被刺激後增加的民間消費)。
 
  要快速評估這次換購行動,其實很簡單。先檢驗前兩週的各大賣場,有沒有業績無故下滑的現象,「延遲消費(delay purchase)」是因為期待領到消費券才進行消費,所以先行等待,導致換購期前的空窗期或低潮。再檢驗各大賣場的單筆消費平均值有否增加,立竿見影,即使尚未有全面的具體數字,已大概可知道這次兌換行動是否有效。其後才是檢驗一個月、兩個月、三個月的消費數字,與去年同期及上一季的比較。當中,除了策畫和檢驗成敗外,執行時期的控管當中也有更多的細節要注意。
 
兌換要專業 作業成本高

  而消費券視同現金,假使今天現金的兌領,是由專業銀行的櫃台出納員來發放,他們習慣嚴謹仔細,可能犯的錯誤最少。其次是郵局的出納員,因為郵票視同現金,弄丟郵票跟弄丟錢是一樣的。至於什麼區公所或義工單位,即使是大學教授,金融財務管理博士,下來執行兌換作業,也是出納的外行。
  
  可惜這次消費券由於派券者不是專業人員,犯錯一定是難免。對於義工來說,不是自己的錢,丟了不用賠,很容易掉以輕心。
 
  內政部長廖了以表示,換領的專業評估誤差是0.005%,那是在執行不能無條件替代現金的宣傳品換領時的基本要求,結果最後估損1,228萬,1228萬/828億=0.015%,是預期誤差的三倍。如果每天銀行出納容許有0.015%的現金流失,等於是銀行每天出納100億,就會損失150萬,相信沒有一家銀行受得了。

  現場發現的出納誤差層出不窮,顯示執行出納的不專業。例如:雜物處理時,才發現箱中藏有消費券(在銀行裡櫃檯後,不可能隨便讓一箱紙被輕易搬離現場)、派錯數量、空信封、兩封夾做一封(如果用旁邊短開口而不用長開口就不會出現此情況)等。

  至於防偽,在短期內政府突然發行出二億零七百萬張現金代幣(台灣有2,300萬人口,每人九張券),另一套全新的貨幣系統,整個社會要學習適應,包括辨認真偽和額外的因應處理,時間成本不容易計算,但隱藏的成本不低。

  更無法杜絕政府錢流出海外,被外國商家搶到這波消費券。例如:大陸有部分企業早已宣布接受消費券。在全球不景氣、生意難做的年代,海內外商家想設法爭奪這筆天上掉下來的「消費金」,那是必然的競爭。
 
兌換要成功 掌握七要點

  事實上,兌換券行銷(redemption marketing)手續相當繁複,遠不如登廣告來得簡單方便。真要執行兌換券行銷,還必須搞清楚下列的問題:

1. 目的:你要招攬人氣,還是綑綁促銷?是要把單筆生意做大,還是鼓勵重複消費?
2. 時間:有效期限宜短不宜長,視乎實際情況,考慮適當時機。
3. 地點:兌換地點是否恰當,是否有助發揮行銷目的。
4. 人物:找什麼人來執行兌換,可達到要求的高效率及高服務水平。
5. 計算:執行過程的可能誤差及損失,盡力解決流程中的缺陷。
6. 資源:事先做好評估(資源是否會流失或被誤用)。
7. 防偽冒:保證獨特的不可替代性。

  「兌換行動」是一張「魔鬼都在細節裡」的實務執行考卷,面對不同條件及狀況會有不同的「意外」隨時發生,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學習曲線,才能逐步減少不必要的錯誤,然後臨場應變處理突發事故。

  即使問題最後是,出現在前線執行者的態度或溝通失誤上,結果好事被誤解成壞事,或原意被曲解,結果還是無法達到宣揚概念,或提升品牌形象,也是常發生的事。
行銷企畫講求創意,檢驗成果卻是數學,實事求是,童叟無欺。(曾孟卓為《蘋果日報》總經理)